要小孩安靜,不如要他好好學說話~作者:張益勤

2015041513:50

「囝仔人有耳無嘴」是傳統社會對小孩的教養第一步,認為小孩什麼都不懂,最好「惦惦著聽,別多嘴」。但是愛講話真的不好嗎?

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在網路發表文章「當學生像低價團客,只會『哇~』和行禮如儀地『謝謝老師』」,引起廣大迴響。文中提到,自己帶學生野外實習時,學生「只會低頭滑手機,聊天」,關心的不是自然解說內容或是保護區內的一草一物,而是「何時要走回去,何時開飯,雨要下多久,還有地上怎麼這麼滑?」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也發現,許多大學生到了大學仍不會表達、問問題,深究之後才知道,原來台灣教育長期以來「喜歡安靜、乖的小孩」,讓學生從小被訓練「沈默是金」。

說話固然在團體生活中容易影響秩序、紀律,但是彰化縣土庫國小老師林怡辰認為,若有適當的引導,「愛講話是件好事」。她強調,說話可以協助思考,幫忙孩子建立語文架構,甚至有益於寫作。「一味的禁止,容易影響孩子自信,也可能阻礙未來的學習發展」。因此,面對愛說話的小孩,林怡辰建議,可以善用一些技巧,讓愛講話成為一種優勢。

方法一:從講完整的句子開始

愛講話不等於會講話,許多小孩經常「連話都說不清楚」,意思是,要把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,其實也需要訓練。林怡辰舉例,有一次小孩來找她說,「牙齒痛」,卻沒說明牙痛的位置,或是需要什麼協助。她便引導小孩把話說清楚:「早上到校時還不覺得痛,但是中午吃飯後,後方牙齦開始隱隱作痛,能不能請老師幫我看一下?」

方法二:從講述故事開始

許多小孩愛閱讀,但是看過就忘了,或是教科書的內容也「有看沒有懂」。林怡辰建議,要經常與孩子練習講故事,簡單要孩子重述書中的四大元素「主角」、「背景」、「轉折」、「結果」。譬如,灰姑娘(主角)原本被後母禁止去參加舞會(背景),但是遇到神仙教母幫助他(轉折),最後與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(結果)。

方法三:嘗試表達意見、理由

要與人辯論是一種高超的技巧,但是提出意見、表達想法,卻可以協助人與人之間更清楚的溝通。林怡辰舉例,班上有小孩經常早餐吃不完,但是只會跟媽媽說「我不要吃早餐」,讓媽媽誤以為小孩挑食,遭到一陣責罵。「我教他跟媽媽說,『我早餐經常吃不完,丟掉又很浪費,能不能幫我帶少一點,才不會浪費食物』」,精確地提出想法,便能避免一場更大的親子衝突。

講話也是一種情緒抒發,除了一味的禁止小孩說話,或許大人可以換個角度想,將說話轉變成孩子的優勢,也讓表達成為未來發展的利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