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升高年級時數學信心的崩解

2016031509:20

資料來源:
http://flipedu.parenting.com.tw/blog-detail?id=2441&utm_source=parenting-fans-page.facebook.com&utm_medium=referral&utm_campaign=normal_article

語文能力不佳,應用問題是潰堤決口

  高年級孩子常見現象是計算題拿滿,應用問題慘扣,數學敗陣從應用問題開始。其實他們基本計算能力還算穩定,受挫應用問題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看不懂題意不會列式。不想留白的只好用感覺列式,死馬當活馬醫,有時答對還只是運氣。筆者教學的經驗,以下幾個對策還不錯,您可以試試看。

一、「中文翻譯數學」語文翻譯能力培養

  筆者常帶領學生導讀應用問題,解析題目文字的語意。要孩子們練習劃線標出關鍵字詞與語句,切割贅文;分類主詞、受詞、動詞,文句中的關係描述、順序描述與條件描述等,並訓練孩子們將中文轉譯成數學。其中我會要求他們直譯,不要詮釋、潤飾。最後要他們練習解釋自己的翻譯,並判斷是否充分滿足了原本題意所述。對於學生容易混淆處,有時還會做題意深究。

例題:哥哥和3位同學在週末相約一同看電影,共付了720元,平均每人要付多少錢?

分析:

主詞:哥哥、3位同學

動詞:關鍵動詞不是「相約」、「看電影」,而是「付錢」

關鍵描述:「和」、「共」、「平均」

翻譯:

關鍵(動作)翻譯:「和」→「+」;「共」→「Total」;「平均」→「÷」

短句翻譯:「哥哥和3位同學」→(1+3)(直譯,優);

(3+1)(詮釋,不優。等數學能力很強再說)

4     (同意但不是翻譯,不優)

數學翻譯(列式):720÷(1+3)=?

解釋翻譯:

  學生常如此列式:720÷3=?      720×3=?      720×(1+3)=?

  都要他們解釋從哪翻譯出來的?他們從解釋自己在做什麼中察覺自己是否誤解題意,並修正之。

題意深究:

題目中有「共」這個字,為什麼沒有加總的計算?

  筆者個人的教學經驗,學生常做中翻數訓練,往返幾次之後,他們列錯式子的情形明顯減少。一旦式子列對,孩子只要計算能力穩定,破解應用問題自然也就不為所苦了。我常說:「列式正確,就只剩計算題而不是應用題了。」

二、要求學生解釋列式取代評論列式的對錯

  許多老師或家長對孩子解應用題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直指錯誤所在,甚至帶點揶揄、挖苦。「你列錯式了!」「怎麼會是乘呢?」「你不知道要用除法嗎?」…。

  孩子怎麼辦?趕忙擦掉原式,重新列式。一旦列錯,往往得面臨更重的批判或言語傷害。此時,即使列對式子只怕也是來自對上意的揣摩或是試誤法,卻不懂為什麼?

  各位大人,請停止用評論鑑賞的角度和孩子對話他們的解題。請將對話焦點專注在數學解題、思考、邏輯與推論。「來,告訴我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?」;「你這樣做得到的結果要做什麼?」;「你能不能告訴我,你為什麼認為這樣做可以回答題目想要的答案?」;「能不能再說一次題目在問什麼?」

三、適當的升壓與小技,昇華問題解決能力

  「平常看他好像都會啊!沒有問題,怎麼一到考試就會這樣?」教學與考試最大的差別就是壓力,尤其是時間壓力。平常教學和習作,最奢侈的就是有充分的時間與容錯空間。不幸的是考試沒有,而此時應用問題就是孩子們信心崩潰的原點了。

  還有一個常見現象,孩子盯著數學題目許久,不見任何動作。問他做什麼「我在想(做法)」然後徒耗寶貴時間無所展獲。

  在教學後段屬於精熟練習的教學階段,我不時會來個限時解題大考驗。「限時1分鐘做這兩題?」「59、58、57…30、20、10、9、8…時間到!停筆!」

  起初學生會群起抗議或是苦苦哀求,抱怨都是老師倒數害他答錯。本人教過的學生更是永遠記得「天可不標準時間」,根本是隨性亂數。

  可別小看這升壓在教學上的作用。首先,精緻學生的思維,更能緊實中翻數的效能;其次,體認精進答題技巧(註記、提要、刪錯、簡約、合併、置換…等)的需要;更重要的是早已習慣高壓下解決問題,臨考個個專注,平穩篤實。

  留意升壓萬萬不可以量取勝。需知在無法理解下的大量寫算是孩子厭惡數學的幫兇,「不會就要多算啊!」根本就是把孩子推向痛苦的深淵。壓力本身不是目的,壓力的重點在提升效能,在教學上要注意重質甚於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