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開口告狀,就把選擇朋友的決定權還給他吧

2015072110:32
作者:羅怡君
 



『媽,他剛打我一下,我又沒打他!』
『媽,我不想玩鬼抓人遊戲了,可是他都不聽還一直追我。』
『媽,他剛故意跑來拉我衣服害我嚇一跳,我跟他說不要這樣他都不理。』
……
上小學後的妹妹,三不五時就會跟我抱怨『男生們』的種種惡行,更別提暑假期間媽媽們的聚會一多,平時不常碰頭的孩子們聚在一起,難免默契不足、擦槍走火--尤其是小男生小女生那種像是遊戲又像是試探的互動。
 
原本捲起袖子、準備大展身手積極介入協調的我,突然覺得妹妹的眼神不太一樣,以前滿腹委屈的含淚瓊瑤表情不再,取代的是有點無可奈何但又不太甘心的眼神。
 
我突然意識到,妹妹已經長大了。她不再是『學齡前』的幼兒,對於語言的掌握度和行為意識已具有認知基礎,該表達的她也會表達、想說的也會自己說,那麼大人面對孩子們之間的爭吵處理方式,是否也應隨著孩子長大而有些不同?
 
這次來換個方式看看。
 
『喔,他打你哪裡,有受傷嗎?還痛嗎?』我猜想這或許也是種撒嬌,那就先同理一下她需要被安慰的心情。
『不痛啦,沒怎樣,可是我怎麼跟他說都不聽,就會一直鬧我。』妹妹嘴巴抱怨,眼睛可是沒離開過對方。
『所以妳分得清楚這是打妳還是玩鬧對嗎?也許這是他邀請你玩的意思?還是這是他想玩的方式?』從小跟男生打架長大的我,心裡猜想八九不離十。
『但是我不喜歡這種方式啊,我跟他說了他又不理我。』妹妹終於把眼神看向我,這才是困擾的地方。
『妳一定會碰到有人不想照著妳的方法,又不是好好說別人就一定要聽妳的。那我問妳,妳覺得跑來跟媽媽說,媽媽可以怎麼幫妳?我去跟他說他就會照著做嗎?』這世界哪有想像中的美好,如果大家都可以好好說那就天下太平了。
妹妹搖搖頭。
『媽媽也只能安慰妳,保護妳不受到身體的傷害,但其實媽媽無法替妳解決任何問題,最後妳還是必須自己作決定。』
『什麼決定?』妹妹有點訝異。
『妳還想不想跟這個人做朋友?他可能很熱情很衝動但也很好玩,還是他帶給妳的困擾和不舒服超過有趣好玩的程度,讓妳很緊張害怕?這些媽媽都感覺不到,只有妳自己知道。如果還想跟他作朋友,那就動動腦筋換個策略,有很多方法可以試試,自己也要作些調整。如果妳真的覺得不開心,那就不必硬要當朋友,各玩各的就好。媽媽雖然和阿姨是好朋友,但不認為妳和他一定也要是朋友。』
 
妹妹當下沒有回答我,但是她立刻跑開我身邊。再過五分鐘,我偷看她和他,偶爾還會傳來互相指責抱怨的聲音,但兩個沒有翻臉不認人;中午吃飯兩個對坐一張桌子吃義大利麵,聊得津津有味眉飛色舞,側拍下來說不定還會誤以為青梅竹馬。
 
抱怨仍然有、行為磨合中,但那並不影響發展友誼,最重要的是,決定要交這個朋友的是孩子本身,而不是媽媽們的期待或鼓勵,因此她的決定會讓她自己調整包容彈性、交友策略以及對對方的反應期待。
 
當然我也想過其他情境:要是妹妹決定不交這個朋友,那麼頂多以後聚會時請她讓我獨自參加,因為媽媽決定要繼續交阿姨這個朋友!
 
另外,妹妹有沒有可能一直做出『不要』的選擇逃避困境?那麼我想我會暫時按兵不動依照她的選擇,因為同時間她也體驗『失去』的感覺,她必須要比較哪一種感覺她更無法忍受?
 
孩子間的衝突千百種,人與人之間的『化學變化』一旦不同,容忍度也差異甚遠。我們在學齡前傳遞給孩子的『做人原則』,有時只能謹守行為的道德底線,無法應付頓時複雜的人際關係,把交友決定權交給孩子,他們的決定也會無形中影響自己。
 
這並不代表我們要完全放手不管,而是『正面引導』孩子看出每個人的特質和個性、多讓孩子練習『理解』他人行為之後,再讓孩子思考自己目前是否『有能力』應付、是否『想要』應付這樣的考驗,如果應付過程中遇到難題,那麼我們又有機會陪著孩子『練功』,讓孩子擁有更多能力。
 
當孩子長大了,我們就該讓孩子盡量多感受自己,而不是聽我們說這麼多

http://best.parenting.com.tw/blogger_article.php?w=2759